近日,凉州区对2016年设施农牧业建设进行了安排部署,全力推动设施农牧业跨越发展。
2016年,凉州区设施农牧业发展坚持规模化、区域性、多品种、高效益发展方向,以增量扩面与提质增效并重,以“下双模式”推广乡镇和24个贫困片区乡镇为重点,突出抓好示范园区、产业扶贫、提质增效、出口基地、合作组织、质量监管、市场营销七项重点工作:
一是突出园区建设,扩大生产规模。按照“宜菜则菜、宜林则林、宜畜则畜”的要求,大力推行“政府引导、整村流转、统一规划、集中建设、分户经营、费用分摊”建设模式,突出区域优势、因地制宜的原则,打破村组界限,统一流转土地,规划建设一批标准高、规模大、示范引领作用强的千亩日光温室示范园区、百亩标准化养殖场和规模化养殖小区,促进全区设施农牧业建设。
二是突出产业扶贫,实现整体脱贫。坚持推进主体生产模式不动摇,把设施农牧业产业培育作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首位产业来抓,找差距,补短板,紧盯没有发展设施农牧业、收入不稳定的贫困户,支持有生产能力的无棚贫困户积极投身设施农牧业建设,培育增收富民产业,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, 全面实现有劳动能力建档立卡贫困户设施农牧业全覆盖。
三是突出提质增效,提高生产效益。深入推进“五位一体”技术服务模式,重点围绕“品种更新、技术集成、市场营销、品牌培育、强化装备、品质提升、产能提高、跟进培训”八项重点工作,开展技术指导服务,确保提质增效措施落实到位,确保设施农牧业建得好、种得上、效益高。
四是突出出口基地,发展外向型农业。依托武威保税物流中心和甘肃国际陆港园,全面推广《武威市出口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》,加快出口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,培育出口创汇企业,发展外向型农业。2016年,建成设施农牧业出口生产基地20万亩,出口农产品100%来自标准化管理备案基地。
五是突出经营主体,发展适度规模。依托“十百千万”工程项目,加快发展龙头企业、合作社、家庭农场、专业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,积极开展示范型家庭农场、示范型合作社创建活动。鼓励农户依法采取转包、出租、互换、转让及入股等方式向专业大户、家庭农场、合作社流转,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,提高规模效益。鼓励和支持农户以土地、机械、农业设施等作价入股的方式,参与或组建专业合作社,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。
六是突出质量监管,提升产品质量。坚持“着力治本、标本兼治、打防结合、综合治理”的原则,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,通过源头上堵,生产过程中查,产品采收后检,用最严谨的标准、最严格的监管、最严厉的处罚、最严肃的问责,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。
七是突出市场营销,构建现代物流体系。加快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建设,积极推广农超对接、农企对接等直销配送、连锁经营的新型经营模式,拓展销售渠道。加大保鲜加工贮藏力度,大力推进农产品产后初加工设施装备建设,提高市场供应调节能力和销售效益,增加产品附加值。加大产品认证和地理标志认证,大力发展无公害、绿色、有机农产品生产,加快品牌培育,提高市场竞争力。